1940年,新四军第5支队把几百名日军,包围在一座四合院里面,日军嚣张表示新四军攻不进来。罗炳辉下令用火攻,四合院燃起熊熊大火,战士在门口架设机枪,把冲出来的日军全部击毙。
罗炳辉出生于1897年的云南彝良,家里穷得叮当响,父母靠种地和做点小买卖糊口。他13岁就辍学干活,尝尽生活的苦。1915年,他加入滇军,从小兵干起,靠着一股狠劲和胆识,慢慢爬到营长,参加过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,战场上摸爬滚打,练就了一身指挥本事。 1929年,他在江西吉安接触到中共地下工作者,思想被点燃,毅然加入共产党,化名“乐南煌”。同年11月,他带着部队起义,投奔红军,担任独立第五团团长。1930年初,他在遂川与毛泽东、朱德会合,部队编入红十二军,他先后当上旅长、副军长、军长。长征路上,他指挥红九军团,负责断后,翻雪山、过草地,硬是把敌人甩在身后,护住主力部队。 1938年,他到武汉做统战工作,次年被派到新四军第五支队当司令员,带着队伍东进皖东,开辟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。他身先士卒,经常夜里查哨,亲自布置作战计划,战士们都服他。他还发动群众,组织生产,把根据地搞得像模像样。罗炳辉的战术灵活,擅长夜袭和伏击,敌人一提他的名字就头疼。他的指挥风格硬朗,纪律严明,但对战士们像兄弟一样,部队士气一直高涨。 1940年5月27日,日伪军千余人第三次占领来安城,想把这儿当跳板,威胁半塔集根据地。来安城是津浦铁路东侧的重镇,城墙高,护城河宽,地形对防守有利。日军仗着工事坚固,气焰嚣张,觉得新四军根本攻不下来。罗炳辉得到情报,决定趁敌人刚站稳脚跟就动手。 5月28日深夜,新四军第五支队兵分三路,悄悄摸向城墙。突击队利用下水道潜入城内,凌晨发起总攻。枪声一响,日伪军慌了神,被分割包围,很快丢了外圍阵地。残余的日军退到几座四合院,靠着厚实的青砖墙负隅顽抗。日军指挥官放话,称新四军绝不可能攻破他们的防线。罗炳辉观察战况,发现没有重武器,硬攻代价太大。他当机立断,命令部队用火攻。战士们把炸药包裹上稻草和破布,浇上桐油,点燃后扔进院子。炸药爆炸,火势迅速蔓延,院内浓烟滚滚,房梁被烧断,屋子接连倒塌。日军在火海中乱窜,试图冲出院子,但新四军早已在出口布好机枪,密集的子弹将逃跑的敌人全部击毙。 与此同时,八石山方向的伏击战也打得火热。滁县来的日军援兵开着汽车赶到,半路被新四军第八团截住。伏击部队提前埋伏在山坡后,手榴弹和机枪一起上,把敌人的车队打得七零八落,车辆翻倒,残敌四散逃窜。这场战斗共歼灭日伪军200多人,日军彻底被打怕了,丢下城池逃回滁县。 这场胜利让日伪军不敢再轻易来犯,津浦路东根据地站稳了脚跟。罗炳辉的名声在皖东传开,军民斗志大振。1941年皖南事变后,他调任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,后来升为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。他带部队打了近三千场仗,歼敌三万多,淮南根据地成了日军的心病。1945年抗战胜利,他率部北上山东,指挥界河、临韩战役,狠狠打击了国民党顽军。 1946年初,他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,抱病指挥枣庄战役。战役刚结束,他的身体就撑不住了。6月21日,他在山东临沂兰陵镇病逝,躺在简陋的担架上,享年49岁。临沂军民为他建了陵墓,安徽省天长县一度改名叫炳辉县。1987年,合肥市立起罗炳辉的纪念铜像,周恩来题词“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”,他的事迹被刻在历史里。来安城战斗遗址,成了那段抗战岁月的见证,提醒后人新四军将士的血汗和牺牲。